“这一场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战争(朝鲜战争)中,美国没有赢也没有输,中国成了最大赢家,苏联则是最大的输家……”
2011年,基辛格在刚完成的新书《论中国》中,如此评价朝鲜战争。
那么,他说的对吗?中国得到长足发展
通过抗美援朝战争,中国首先得到的好处是政治上取得巨大主动权。
新中国建立之初,不少国家都不看好这个刚诞生的新政权,认为“打天下难,守天下更难”。
然而,就在新中国尚未实现完全解放、政权尚未完全稳固之际。在毛主席的带领下,我国以强硬之姿,派兵抗美援朝,不惧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军”,其中不乏美英法等昔日在中国骄横一时的“列强”。
展开剩余80%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当时新中国其实是“多线作战”。
一方面,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流血牺牲,另一方面,解放军入川入藏以及下海,进一步解放大西南、西部和各小岛屿。
1953年,新中国和“联合国军”算是打了个平手,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,将战线维持到朝鲜战争爆发前的状态。
这样的结果,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,国民信心大增,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左右,大力发展生产。
其次,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实现了质的飞跃。看到我们如此自信刚强,欧美诸国不敢再轻视我们。
在此影响下,愿意和新中国达成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,往来也越来越密切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时至今日,这个影响还在。
毫无疑问,中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大赢家之一,这是一场立国之战。美国调整东亚策略
美国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参与者,基辛格认为,美国没有赢,也没有输,似乎影响不大。
实际上,从战争的结局来看,美国确实没有赢,也没有输,但从后来的一系列事件来看,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。
首先,美国改变了对东亚的态度。
朝鲜战争爆发之前,美国其实并不重视朝鲜半岛,更多的焦点放在了日本本土。因为这样,才让北朝鲜军有了可乘之机,南下发动了战争,仅差一步就统一了朝鲜半岛。
战争结束后,美国看到了新中国的强硬和无穷的发展潜力,不敢再轻视我们,后来还将新中国视为假想敌之一。
为此,美国不得不调整在东亚的策略,将一部分精力放到朝鲜半岛上来,加强对东亚的驻军和布局。
其次,美国改变了对传统战争的看法,开始重视开发军事科技和媒体,在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同时,大搞舆论战,欲要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
从这些来看,美国是赢家之一,但并不是最大的赢家,因为他们在东亚耗费太多的开支,这让国家压力很大,以致欠了不少的外债。苏联走上极端
整个抗美援朝期间,苏联一直采取“坐山观虎斗”的策略,眼睁睁地看着志愿军和美国领导的“联合国军”打,并没有直接派兵支持朝鲜和志愿军。
这一招确实相当高明,新中国和美国都在损耗,而苏联损失微乎其微。更为甚者,战争结束后,新中国还欠了苏联一大笔钱。中苏关系破裂时,我们被逼着还这笔外债,老百姓付出了巨大代价。
苏联不仅不亏,还大赚了一笔,短期来看,他们其实就是赢家。
从长期来看,苏联是输家,而且输得很彻底。
六十年代,中苏关系交恶,苏联对中国越逼越紧。我们被逼急了,本着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”,和美国破冰和解,走到了一起。
因此,苏联失去了中国这个老朋友,这是外交上的最大失败。
苏联更大的失败是走向解体。
苏联解体的原因复杂,与抗美援朝有着一些间接关系。
朝鲜战争结束后,美国加强了对东亚地区的部署和布局。美国是苏联最大的全球竞争者,苏联自然不甘示弱,不断发展军事力量和对外扩张。到勃列日涅夫时期,这样的扩张达到了巅峰,连美国也望尘莫及、惧怕三分。
然而,对外扩张是需要巨大成本的,无时无刻都在烧大钱。
为了搞到更多的钱,勃列日涅夫对经济进行了改革,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发展。
但是,这让苏联经济得到些许发展的同时,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苏联花钱最多的地方是军扩,1965年军费开支仅326亿卢布,但到1981年却已增加3.75倍之多,为1550亿卢布,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1/3。
长时期的巨大消耗,最终拖垮了苏联,让他们走向了解体,也让冷战时代就此结束。
所以,苏联输了,输得相当彻底。
一场战争能让一个国家走向兴盛,也能让一个国家走向衰败,正如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说: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
发布于:天津市